当前位置: 主页 > 致富信息 > 沙县小吃的“创业传奇”是怎么炼成的?

沙县小吃的“创业传奇”是怎么炼成的?


清明假期之后说点儿什么呢?大鱼大肉你都吃过,我们说点清新的小吃吧!
 
这得从一个县说起,这个县可以说是中国存在感最强的县,现在中国每个地方都有这个县的人存在。 这个县就是福建的沙县。
 
大家都懂了,说的是沙县小吃。
 
那么,名闻遐迩这个沙县小吃从何而来呢?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慢慢地追根溯源,来八卦一下!
 
这得从一千多年前的五胡乱华说起,当时各地的外围的少数民族攻打汉族,劳动人民怎么办呢?逃!一路都逃到了福建,所以形成了那一带非常著名的叫客家文化。
 
中原各地的移民带来了他们原本的小吃,大家都住在一起之后,没事儿嘛,串串门都琢磨一点好吃的,尤其是小吃。据统计,沙县有超过一百多种的小吃。
 
可是,为什么只有沙县的小吃红遍了全国呢?
 
这就要说到九十年代一场突发事件了。
 
在九十年代初,福建一带的标会崩盘了。
 
所谓标会,就是一种民间集资借贷行为。首先有一个会长,人称会头或者会首,找出一群吃瓜群众,称为会脚。这些会脚当然一般是亲戚朋友之类的人。
 
会首召集一个会议,然后提一个方案,每个人出多少钱。会首得到这笔钱,这笔钱是要还的,但属于无息贷款,会首可以拿去做生意或者投资。
 
那会首不是占便宜吗?占便宜也要付出代价的。会首要定期再举办这样的会议,再进行集资,如果有人不来,或者交出不钱,行话:出险会。会首就有责任替他出钱。
 
第二次集资到的钱就不是归会首了,而是大家竞标,谁出的利息高,谁就拿走这笔钱,当然也要按说好的付息,如果不付息,会首就需要拿钱出来填。
 
这是福建以及浙江一带十分流行的民间集资方式,又称日日会、互助会、楼梯会,里面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,一个不慎就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。行话:倒会。
 
据说这个标会的历史可能追溯到庞德公,就是称诸葛亮为“卧龙”,庞统为“凤雏”,司马徽为“水镜”那位猎头评鉴师。
 
又有说法,源于竹林七贤,大概是这些人平时集资买酒买五石散时的集资方式。
 
福建沙县这里就流行这个标会,到了九十年代初,标会突然大面积倒会。突然之间他们的会首因为没钱嘛,都跑了!!!
 
那么由于这些会首自己至少还是有一些之前的会费对吧?也就是有一点钱。然后他们也想着说,我总是要做点什么?至少先为生吧!于是他们就做起了小吃,做什么吃的呢?主要是这四种:拌面、扁肉、炖罐、蒸饺。
 
这些在很多沙县小吃大家都知道,那么由于他们都是从沙县这个地方出去的,所以基本上都叫沙县小吃,最奇妙的是居然这些逃出去的会首靠这个小吃发达了!因为当地大概家家人家都会做这个,于是全沙县的劳动人民都去全国各地开各种各样的连锁店,卖这些特色的小吃,一下子引爆全国!
 
政府一看,这个不错,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好路子。于是,政府也扶持,没钱的可以借钱,不会的可以培训。据说,现在全县有五万人在外面开店,可以说沙县小吃开遍了全中国。当然,这里面也有很多不是沙县的,只是借这个名号而已。而据说,真正的沙县小吃是相当好吃的,虽然沙县全县人都在外面开,但毕竟全中国太大了。要想吃到正宗的,也要看运气啦。

来源:未知  编辑:阿里致富网  时间:2017-04-15    

[www.ali19.com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禁止转载!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