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文超:一个创业者的博爱情怀

创业是一条艰难曲折的路
王文超从董永故里孝感,来到伟人故里中山创业定居。在这里潜心开发以“博爱”为主题的文化事业。
王文超是个有故事的人,翻转腾挪近十年,做过很多行业,最后终于在中山这座宜居城市安家立业。如今,他的头衔一大堆,比如 “聚基金爱心大使俱乐部联合创始人”、“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博爱文化委员会常务理事长”等。他觉得这都是中山给予的馈赠,自己正在中山勤奋努力地耕耘着自己的文化传播公司和网站,目的就是想把博爱和传统文化真正地接上轨。在他看来,古人的智慧,能够给予现代人更多更好的启发,获取更加自由的选择和思考。
1979年出生于湖北孝感的王文超,从小就听当地老人讲述董永的故事。耳濡目染这个大孝子传奇的经典故事,让他一口气读完了24孝的故事,并通读了《孝经》,传统文化就这样在他的心里留下了不灭的烙印。对传统文化的痴迷,让他在业余时间自学和研究中华历史。在学生年代,迫于生活的窘迫,为了贴补家用,他利用暑假时间做过沿街推销冰棍、雪糕的小买卖,这为日后自主创业打下了不怕挫折的“心理基础”。
孝感印象
自从2000年离开家乡,如今逢年过节他都要回孝感探亲,王文超必要为村里老人带去关爱与温暖。这是孝感的“孝文化”潜移默化凝结有王文超骨子里的血脉,他把这种文化化作实际的行动。
小时候的王文超,与村里其他的小孩一样,夏天,爱爬树摘果、爱到河涌里游泳。冬天,喜欢滑雪,到野外抓田鼠和野兔……不过,至今村口的老庙还在,小时候的那位带发修行的和尚还在。
“老庙的和尚有头发,他人很好,经常微笑教诲我们做好人不要做坏人,也许因为他这些不厌其烦的唠叨,让我知道了做好人带来的快乐。现在我每年回到家乡,都要上桂桥古庙,与老和尚讲笑聊天,送些香油钱给他。”王文超介绍。
“在孝感,一般老百姓除了孝亲敬老,还传承了祖辈先贤的许多优良品德,淳朴的民风依然得到保持。同时,孝感人很重视对年轻人的道德教育,许多家长言传身教,经常带着小孩去看望贫困孤寡老人,亲切地称呼问候,并送上生活物资或礼品,帮老人家干家务活。他们将这种教育实践到生活中去,变为一股正能量,这些都是我的人生一份丰厚礼物!”王文超表示。
交谈中,王文超突然话锋一转:“作为孝文化的典范,岭南私家古典园林的代表,以‘孝德’文化为主题的中山詹园,恰恰就是中山人善孝、感恩的品格浓缩。这两个城市,虽远隔千里,但孝德文化的血脉是一样的。这也是我爱上这片土地重要原因。”。
中山印象
2000年,随着南下广东的大潮,王文超第一站选择了东莞,然后辗转到过深圳、广州、潮州等多个城市。2012年,很偶然的一次际遇,他和友人组团来到中山学习,并认识了几位可亲可敬的中山人,又因为这个城市的居住环境实在很棒,那博爱、包容的气息令人倍感舒心,如是,就留了下来。
“我们算得上是新中山人啦,在这里很容易就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。特别是中山经济的发展,许多外省创业者在中山都建立了稳固的事业。随着一部分企业的创新带动,特别是年轻一代中山人接管自己父辈的企业,极为看重企业品牌文化的创意创新,一下子让大批的文化传播企业在中山迅速发展起来。”王文超坦言,当时来中山寻找创业发展的机会,内心很忐忑。首先一点,就是对这个地方不熟,没有人脉资源,这意味着,来到中山,就基本放弃了沉淀数年的当地资源,在这里一切都得从零开始,需要自己一点一点积累。但是,中山当年的低房价和低生活支出,高性价比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,以及巨大的发展潜力,使他毫不犹豫地留了下来,并娶妻生子。
“在这个城市,一点也不排外,感觉到一种家的感觉,大概就是那种与孝感市孝道中的有共通之处吧!后来,随着与更多的中山人接触,发现这里的博爱、包容、礼节等,都让人很舒服。”王文超介绍,他来中山后,身边就开始聚集了越来越多的朋友,空闲之时,会到中山的横门海垂钓、到大尖山爬山吸氧、去民众和三角等地的果园摘果、在石岐夜游岐江等,享受这座宜居且休闲的城市带来的舒适。
创业那一年,他欲哭无泪
2012年,王文超来到了中山,直到2014年,他自己出来创业。
正在此时,一位朋友正在编一本中山各企业发展的书,以此来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 周年,于是,王文超把这个项目作为了自己创业的第一笔生意。
走访企业,洽谈项目,遇笑脸,也有冷眼,不过这些乃正常之事。而在这些企业当中,给王文超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万旗网、凯华实业、华南苗木等。这些企业,在发展自身的业务同时,还积极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,如万旗网就与中国公益基金会共同办起了“免费午餐”的项目,让贫困大山里的孩子吃上了不用花钱的午餐,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……
为了记录下中山这些企业的发展史,王文超经常熬夜地写作,第二天,又带着一双红红的眼睛跑到下一家。在中山一些朋友的鼓励下,王文超更加卖力了,遇到一些优质的企业他甚至不和人家谈条件,免费采写刊登。一年多来,当所有企业都采写完毕,准备出书时,王文超忽然发现经费居然还差五六万元,已经袋无分文的他急得团团转,四处求援。
又是一次偶遇,中山年轻的企业家林金养,获知此情,毫不犹豫地支持了六万元,让这本“大典”如期印刷。
“当时,我差点急疯了,若这本书出不成,我不仅辜负了支持我的朋友,还对不起所有的企业,林金养的支持,我会铭记一辈子,这大概就是我后来决定做公益事业的最大动能。”每谈起此次欲哭无泪的往事,王文超心中充满了感恩之情。也因为这样的无私援助,让王文超获得创业的第一桶金,更坚定了其在文化事业中发展的步伐。
热心公益,行博爱之举
“我觉得我不仅要做好一个文化创业者的角色,还要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。与新老中山人一道,共享这个城市的发展成果,也要懂得分享、回馈,感恩中山这个城市为自己带来的发展空间。力所能及,多做点善事,帮助这个社会上有需要的困难群体。”王文超看着办公室墙上挂着的 “博爱”书法,满脸微笑。
在2016年初,王文超又遇到一直在做公益的一大帮中山企业家。当说起做公益,这些企业家个个举手赞成。于是在2016年5月,王文超组织了第一场公益活动,带着中山市60多名企业家 “大爱进韶山”,到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毛岸英希望学校,给当地的孩子们送上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。其后,多场博爱主题的公益活动在王文超的组织下不断开展,如“博爱文化进特校送关爱活动”、“博爱文化进社区资助贫困老人活动”、“博爱文化红围巾感恩敬老送温暖活动”等,他们不仅出钱、出力做公益,还与受助者亲切交流,互留联系方式,从精神上、心理上给予这些受助者更多的帮助,让受助者感受到这个社会的温暖。
“在我们的理念中,博爱并非只是一句口号,而是做到博爱笃行,将博爱变为一种真正博大宽广的爱心——做到众益,让更多的人受益,包括施者和受者。”王文超很认真地讲述着他对博爱的理解。在2016年底,临近春节,当得知一家养老机构组织资助中山特困老人的活动后,他又发动企业家们带上红包,提着大米、食用油,亲自看望他们,并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迎春联欢会,大家载歌载舞,其乐融融。
“我觉得我们成立一个公益组织,去帮助更多的人。在我们的努力下,今年3月,我们的中山市博爱文化委员会,终于获得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委员会的批准正式成立。”多次公益活动之后,王文超有了自己的新想法。
据悉,今年4月下旬,作为2017 年中山市第十五届“读书月”公益赶集活动的重头戏——由市委宣传部作为指导单位,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作为主办单位的“聚基金与博爱会”又在市文化馆举办了公益战略合作签约以及“爱心大使”俱乐部揭牌仪式,王文超作为博爱会的代表上台进行了签约并为 “爱心大使”俱乐部进行揭牌。
“我们正在以一滴水的精神,脚踏实地,从力所能及的公益点切入,再以点带面,扩大传播影响,吸引更多正能量者加入我们的队伍,践行孙中山先生的博爱理念。”王文超表示,孙中山的博爱精神本质,是内在大于形式,务实大于表象,爱心更需要真诚,更需要敬畏,更需要感恩,更需要正能量。
来源:未知 编辑:阿里致富网 时间:2017-06-10
[www.ali19.com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禁止转载!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