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主页 > 致富信息 > 大学生返青创业,为家乡“添砖加瓦”

大学生返青创业,为家乡“添砖加瓦”

成为写字楼里的一员,每天朝九晚五,标准的都市白领生活,或许是很多大学生的梦想。然而,这几年,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,大学生择业也悄然发生着变化,毕业后自主创业成为一些学生的选择。
 
随着全国范围内掀起新农村建设的大潮,发展效益农业、农业产业化经营、科技化道路成为未来我国农村经济、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,这给大学生在农村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。近年来,我省认真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部署,以实现农牧区经济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融合共进为目标,多措并举,促进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。
 
2018年,全省登记返青就业高校毕业生11073人,分别较2016年、2017年增加43%和13.9%。这些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——青海,他们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大众,只要能够沉下心、做下去,就能创造出生生不息的活力和生命力……
 
匠心——他为艺术传承选择回青创业!
 
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给了许多年轻人一个追梦的机 会 。 这些年轻人,想创业、敢创业、会创业、创大业,在创业中体现价值,在创新中实现着梦想。
 
摘下重达五公斤多的狮子头,年轻人顾不得摸一把额头的汗,便对刚刚观看他和搭档练习舞狮的观众们表达谢意。这个年轻人叫薛奎,今年28岁,个子不高,笑起来一脸的阳光,初次见面很难把他和“青海首家专业舞龙舞狮团队创始人”这样一个头衔联系在一起。90后的他,学习舞狮子却已有十几年的时间。5年前,他组建龙狮队,进行表演,从最初的一套舞狮道具,如今已经发展到年营业收入过百万的公司,成为青海龙狮文化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的领头人。
 
舞狮,又称“狮子舞”、“狮灯”、“舞狮子”,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。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,象征着吉祥如意,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 害 、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。现存舞狮分为南狮、北狮两大类。
 
薛奎从小就是个舞狮迷,对舞狮一往情深!“我跟我哥学的舞狮。”他第一次看到哥哥舞狮子时,才八、九岁。那 时 ,他 就 在 一 旁 模 仿 着 哥 哥 的 表演。而他真正开始在村子里舞狮,是在十三、四岁的时候。
 
大学时薛奎在学校跟着师哥们学习南狮的步伐和基本功,而且也融入了自己家乡北狮的动作,在刻苦的训练下薛奎在第二年就当选为舞狮队队长。在大学期间,舞狮,让他在学校里小有名气,不仅各种艺术节演出他会登场,而且还参加了两届潍坊国际风筝节开幕式表演。
 
很多人觉得一个大学生做舞狮表演有些“大材小用”,但是薛奎并不这么认为。大学毕业后,他虽然找到了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。可是对于舞狮的热爱,让薛奎有了组建龙狮队的想法。凭着一股子热情,2014 年,他和几个同样热爱舞狮的年轻人愣是顶住压力干了起来。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,对于舞狮者来说道理相同。薛奎说,最基本的就是扎马步和弹跳能力,要练很长时间,特别枯燥。开始只能站一会,随着不断练习,时间就越来越长,也越来越稳越来越高。就这样,他和队员每天用近 5 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跑步、扎马步、舞狮等训练。
 
“当时挣点钱就买道具,刚开始挣得最多的一次是 2000 多元钱,即使很累,我也从没想过要放弃,因为我们这个年龄的年轻人有责任也有义务传承艺术文化,我就想带动我身边的人一起做好这件事。”薛奎说。
 
薛奎的坚持离不开政府和团队战友的支持。在政府的扶持下,好的创业政策下,薛奎有了自己的办公室,而且得到了房租补贴,创业奖励……
 
经过不断努力,薛奎和他团队的服务被越来越多的受众所接受。如今的 龙 狮 团 已 经 在 青 海 各 高 校 有 了 协会,会员达到 60 多人,不仅有了专门的道具仓库,还拥有120平方米的训练基地。谈到对未来的规划时,薛奎说,等舞狮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下来了,他想成立龙狮文化休闲园让更多的舞狮爱好者有个交流的平台,还能带动当地的就业,让老乡有工作的同时,也能把这种传统艺术传承下去。
 
刚表演完舞狮的薛奎。
 
初心——她因热爱选择回青创业!
 
谈起自己的成功,马桂娟总是非常谦虚地说:“我并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,只是利用了自己的强项,善解女人心,想把服务做好而已!”
 
工作中的马桂娟。
 
90 后的马桂娟,大学毕业考上了事业单位,工作一年后,她放弃了稳定的工作,选择自主创业。很多人都说:你一个青涩稚嫩的小姑娘选择母婴 与 家 政 服 务 行 业 创 业 ,没 什 么 经验,能行吗?不被看好的她,骨子里却有着一股闯一闯的劲头,也正是因为 热 爱 ,她 义 无 反 顾 地 选 择 了 回 青海,回到自己的家乡创业。
 
“过年回到家乡,我认真地做了一次市场调查,发现青海还没有一家正式员工制的月嫂公司,就想尽快把自己的公司成立起来。”马桂娟回忆说。然而,初涉商海,重重困难和多方压力迅速扑面而来:启动资金如何解决?哪里去找经营场所?没有员工怎么办?如何打开市场?如果赔钱了怎么办?面对竞争对手又该怎么办……这许许多多的问题,顷刻间摆在她面前,让她瞬间不知从何入手。
 
马桂娟心里有了想法,特别在青海做了一番市场调查后,凭直觉她相信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点子。
 
“ 当时就想着 ,一定要克服困难。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创业的有关信息报道和政策措施,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了解,让我看到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巨大潜力,加上自己对服务行业的热爱,真得增强了我创业的信心。”聊起创业之初时,马桂娟向记者娓娓道来。
 
马桂娟拿着东拼西凑的5万元钱,开始创业。付了房租,买了二手办公家具,尽管公司空间不大,马桂娟还是布置得很用心。
 
那段时间,马桂娟多数时间都呆在办公室 。有时为了研究公司的经营和运营,她经常要熬夜到凌 晨 。 从自己学习 到悉心向周边的人请教,在不断地工作实践,她慢慢成熟干练起来,像一颗种子 得 到 了 阳光和雨露要破土而出。从事服务行业后,她取得了一些成绩,有人觉得她是幸运的,看着年纪轻轻却一路顺风顺水,但其中的艰难心酸只有自己知道。凭借执着的信念与梦想,对自己严格要求、专注与坚持,她从一个大学生跨越到一个小企业的经营管理 者 ,所 经 营 的 企 业 成 为 了 一 个 诚信、专业,让客户信赖的品牌。
 
经过五年多的打拼,公司业务范围逐步扩展到了包括月嫂、育儿嫂、专业催乳、婴儿三宝定制、母婴用品、产后恢复等在内的多元服务。截至目前,服务客户 2457 位,好评率达到93%。
 
几年来,马桂娟的企业从最初的七八名员工发展到现在已拥有 150 名员工,并且这些员工中的大多数来自西宁市周边地区的农户,为他们解决了 就 业 问 题 ,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。公司的几位大学生从业于育婴师、母婴管理师、接待员等岗位,为了更好地发掘公司女大学生潜力,马桂娟搭建平台,制定政策,鼓励她们开店,自主创业,以创新带动就业,以创业带动就业,形成创业与就业的互动。
 
真心——他因眷恋故乡回青创业!
 
如今绝大多数的年轻人不再把盲目就业放在第一位。90后成长在一个物质资源丰富的环境里,虽然有更多的工作机会,但他们在选择工作时更在意软性因素,他们认为,在兴趣的基础上,借助好自己的工作平台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,才更有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。
 
随着农村发展前景的不断拓展,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回农村打工、创业。那么,大学生回农村创业做什么好?哪些项目有前景又适合大学生做?王晓鹏作为其中一员,他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——湟中县田家寨镇田家村。2017年年初他创办青海路遥信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,并做起了“互联网+农业综合支撑服务平台建设”项目。
 
王晓鹏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,学的是信息工程专业,早在读大二的时候,他就想着要创业。“那时候卖电话卡我赚到了‘第一桶金’。”王晓鹏说。大学时代的经历,让王晓鹏早早地实践了课外阅读书本上说的运营管理知识,为日后的创业打下了基础。
 
“这些年,我们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了,离不开那些返乡建设家乡的人才,所以,大学毕业后,我也在寻找回来的机会。”王晓鹏告诉记者。
 
在谈到项目背景的时候,王晓鹏说,西宁市湟中县农业正面临着信息时代科技超速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,正处于爬坡过坎、攻坚转型的关键时期,必须把“互联网+”作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通道和桥梁,打造具有湟中县区位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,带动区域经济超速发展,带农民致富,帮企业铺路,以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,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为重点,强化顶层设计和应用示范,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融合、与农民生产生活相融合,全面支撑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。
 
怎么做?王晓鹏和他的公司团队结合湟中县农业发展实际,以助推“农产品进城”和吸引“资本下乡”为两条主线,借助“农村电商”和“都市休闲农业”两条通道,实现“农产品卖得好”和“农村经济发展增效”的初步发展目标,并结合“互联网+精准农业”、“互联网+休闲都市农业”、“互联网+惠农信息服务”三项辅助服务,充分运用现有的和需要建设的“互联网+农业”专业应用系统,加快信息化创新成果与农业农村各领域的深度融合,将“互联网+”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,作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推手,让当地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,形成符合湟中县农业实际发展状况,具有农业发展特色的“互联网+农业”综合应用服务体系。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,王晓鹏意识到要乘上这趟快车……

来源:未知  编辑:阿里致富网  时间:2019-05-16    

[未经允许禁止转载!]